齐鲁网德州4月12日讯 在以前,麦子收割之后,人们会选择在麦田就地焚烧麦秸秆。伴随大家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回收麦秸秆,把麦秸秆二次加工成木炭、纸张、餐盒等等东西,算得上是变废为宝。而现在,这麦秸杆还能用来作画,变作艺术品,这更是令人称奇了。
麦秸画是中国独有的工艺品,源于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伴随小麦主产区存在,它的历史悠久,成熟的麦秸画作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虽然来自民间,但由于工序复杂、技艺精湛,一度是炙手可热的皇家贡品。
据德州市麦秸画工艺非遗传承人刘成峰介绍,做麦秸画是复杂的过程,因为它的工序相对多。一道工序出现一点问题,可能这幅画就达不到完美程度。
刘成峰1994年接触麦秸画,现在是专业的麦秸画师傅。刘成峰介绍说,麦秸画的制作融合了国画、版画、剪纸等多项工艺,一副完整的麦秸画作品,需要经历熏、蒸、漂、刮、烙及描、绘、编、剪、刻等近20道工序,完全可以用麻烦二字来形容。而且,越到后续环节,越接近核心工艺。
在麦秸画的制作现场,刘成峰说,有时候烙烫颜色的深浅、力度,或者每一根羽毛,剪的精细度,都有要求。比如一段麦秸,鸟的头部的羽毛比较细,一公分要剪60剪子,再细的时候,可能一公分能减80剪子。
其实,更为考究的是,这些毛发不仅要上粗下细,末端细不可见,还要分布均匀,迎合秸秆本身的光泽和纹理,而但这都不是最刁难人的。最为刁钻的是,在这毫厘必争的空间里,还要给每根毛发留出各自的空间,所以要隔一根就剪掉一根,这对一个人的脾气和耐性是个巨大的考验。而且,刘成峰也说,做这种画就跟搞艺术一样一个道理,需要平心静气。感觉到心情好或者灵感来了,或者有时候一做就做到晚上三四点,一气儿做下来。
立体感和层次感是检验一副麦秸画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因此,除了剪刀上的功夫,麦秸画还对烙烫的温度有严格的要求。温度高了,烙铁走过去就会留下一团黑,破坏纹理细节;温度低了,烙铁滑过秸秆留不下颜色,画面质感就会不到位;下手没有轻重缓急,颜色就少了深浅过渡;停留时间不讲究,烙烫后的光泽也会大打折扣。
麦秸画的复杂工艺,造就了每幅画作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孤品。同样一种鸟,放在不同的画里,就是不同的做法。
目前,麦秆画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等省的小麦生产区,人们多就地取材,精于制作。这些从麦秆蜕变而来的画作古朴典雅、栩栩如生,遥相呼应着那久远的农耕文化。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