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山东进入引才工程化 品牌化时代
2018-04-12 17:48:13  来源:央视网  作者:

近期,各地掀起的“人才争夺战”硝烟弥漫。人才争夺,是当前时代发展命题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反映。  

“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  

回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举世硕果,从一定程度上看,也正是人力、人智、人才等要素交相迸发效能的结果,深刻诠释了“发展依靠人才”的课题。因此,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人才工作进入新历史阶段的40年,可以说,每一年都伴随着“人才”工作的新局面,都迎接着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成绩。  

所以,“人才竞争”始终都是一个长线课题,是一个长线规划的“系统工程”。在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系统性、品牌化上,山东人才引进起步之早、支持力度之大、体系之完备、效果之显著,在国内颇有代表性。山东引才工作走出了独具齐鲁特色的工程化、品牌化模式,开创了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岂能“春兰秋菊,一时之秀”   

泰山工程凸显山东人才工作长线规划“基因”   

今年3月中旬,2018年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申报再次启动,这已是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的第16次申报。  

2003年,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山东省启动“泰山学者”建设工程,2014年启动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16年来,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已经成为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重大人才品牌工程。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遴选泰山学者1173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34名,其中9人入选两院院士,1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8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46人入选长江学者,5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6年来,泰山人才工程为山东培育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力的学科平台和领军人物团队。据初步统计,泰山人才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二等奖210项。  

泰山人才工程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才工作注重顶层设计、长线规划和系统性的特点,高层次人才聚合既有项目、也有平台和模式支持,可谓既给“天空”,也给“翅膀”。  

以泰山学者为例,其系统性表现在:瞄准“以人带人、以平台育人”长效机制,打造“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抱团群落,构建学科高地和科研平台,简单说就是打造平台化增长点,实现人才提质上量。  

截至2016年底,泰山学者所在单位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9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05个。据悉,仅2015年以来,新入选泰山学者所在学科中有22个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10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从每位泰山学者最高350万元支持,到上述平台支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扎实“底盘”,才出产高水准成果,如潍柴动力泰山学者孙少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高速柴油发动机,最低油耗等核心指标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销量多年居世界首位。  

再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为例,其系统性表现在构建“人才+项目+产研平台+资金助推”的一体化模式,简单说就是要“带着技术来、有项目可做、有平台可转化、有资金可启动”。  

截止2016年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依托单位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8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511个,推动了高层次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每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最高600万元资助仅是开始,在资本助推项目产业化上,泰山人才工程的可操作性灵活开放,如创业人才“嫁接”民营企业将拿到最高2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获得风险投资将得到最高200万元财政资金跟投,拿到银行贷款可以申请最高100万元贷款贴息。同时,省级设立17支政府股权投资引导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达200亿元,加大创新创业资金供给。  

除了泰山人才工程具备的系统化这个“基因”之外,泰山人才工程还表现出典型的长线规划、品牌工程的特点。  

其“长线规划”表现在:始终围绕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的思路尤为明晰;始终围绕产业转化、突破升级做文章;始终围绕打造领军人才洼地做文章;此外,长线思路还典型地体现在泰山人才工程起步早,后续延伸长,极大解决了人才落地发展的后顾之忧;在精细化的人才服务配套上,出台 “绿色通道”规定,涵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出入境和居留、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17项绿色通道服务。  

而泰山人才工程的品牌化理念,则体现了山东人才工作的品牌自觉,持续16年打造出高质量的引才口碑。在外,“泰山品牌”可见度极高;在内,形成了全省上下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通过泰山人才工程,全社会认识到“人才有地位、有荣誉、有待遇”,宣传效果显著,“泰山品牌”已成为山东引才品牌标杆。  

山东打出品牌化引才组合拳

引领人才竞争向引才模式竞争升级

正是在泰山人才品牌工程的示范下,不仅省级层面相继推出品牌化人才工程,各地市也相继打造出各自的引才品牌和引才体系,各具特色,但又内蕴“泰山基因”。  

省级层面的引才品牌,山东还有“齐鲁之约”海外引才活动,“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引才品牌化工程。  

2017年,山东“齐鲁之约”海外引才活动,分线赴欧美等发达国家招才引智,以小组团、精准化方向,加大引进海外“高精尖缺”人才力度。今年,山东将继续组织赴欧洲、北美、日韩等地开展“齐鲁之约”引才活动。  

而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海洽会”),已经举办了十届,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人才交流品牌;另一引才品牌——“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则已经走遍全国主要重点高校,以清华大学为例,山东省连续第五年走进这所全国最高学府,在2017年活动期间,来自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500余名毕业生参会,收到简历2248份,其中本科63份,硕士1303份,博士882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77人,其中本科16人,硕士310人,博士151人。今年,“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将再次前往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七所重点高校延揽英才。  

在地市层面,品牌化引才工程可谓遍地开花:  

济南“5150人才计划”、青岛“蓝洽会”、淄博英才计划、烟台“双百计划”、潍坊鸢都人才工程、淄博“名校人才直通车”、莱芜嬴牟系列人才工程、威海英才计划、临沂“百千万”引才工程、滨州渤海英才•海纳工程、东营“双百引才计划”、 济宁“511”计划、菏泽牡丹英才工程、德州“智汇德州”等人才工程和引才品牌,已经成为山东品牌化人才工程网中的熠熠明星。  

这些人才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省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的互动衔接,开启地市层面品牌化引才、育才、用才的新格局。  

以济南“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为例,早在2009年,济南5150人才计划便启动,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需求,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150名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并设立1亿元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高层次领军人才最高可获得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和100万元安家费;2016年,该项政策升级为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升级后,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经费资助和750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且3年内可进行股权回购。  

截至今年3月,已有537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入选泉城“5150”引才计划,这些人中有博士学位的超过70%,有海外经历的达80%,目前,“5150人才计划”已经成为济南引才的响亮品牌,为济南打造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梯队。  

青岛的引才品牌化、工程化特点同样突出,其引才工程多品牌并进模式,竞相生彩。  

始办于2001年的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蓝洽会),经过17年的培育,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集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和技术交流合作的知名平台。据悉,仅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蓝洽会”平台,直接吸引800多名高层次人才“留青”创业创新,创办高科技企业300余家;所引人才又以引入团队、推荐引才等形式,间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名。  

青岛引才品牌众多,除了蓝洽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作为青岛近年来培育的另一引才品牌也成效斐然,2014年,青岛首次举办“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博士到青岛“做客”,2017年活动期间,共吸引近8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近700名博士生参加。  

青岛这种主动创新、打造常态化引才品牌工程的思路,典型体现了山东人才工作品牌化、工程化的整体思路。  

此外,其他地市引才品牌中,也能看到各地政策的系统性特征:细密、开放、模式化。  

例如,2009年起,烟台启动的“双百计划”,对入选的高端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和300万元资助;在具体费用操作上,生活补助可占总资助额30%,且资助金额由税前资助调整为税后资助。此外,烟台也将打造“慧聚烟台”海外引才活动品牌,开启多品牌打法。  

2010年起,济宁启动的“511”计划,其中的“银行+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的贷款合作模式,及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新公司股份占比可超过35%甚至上不封顶的政策,也是亮点突出。  

这些地市层面的引才品牌,充分说明了整个山东引才工程的起点早、长线规划(至少5年起)、系统性强的特点;尤其以品牌化特征最为突出,引才品牌自觉从省级延伸至地市层面,形成多品牌驱动局面,立体布局网罗天下英才。  

“十步芳草”地

齐鲁人文为引才品牌提供“柔性支持”

山东诸多引才品牌可追溯到本世纪之初,充分体现了山东在“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认识上的提前占位,“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究其人文层面的根源,在于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英才辈出,育才、识人、求才、用才的“树人”理念根植于齐鲁文化谱系中。  

“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苏轼的感喟是古人对齐鲁文化的典型情愫,尊师重道,人文渊薮,十步芳草。随着历史变迁,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已经固化在山东的精神记忆中,所以,山东对于人才的呼唤,既发自于当前产业革命浪潮所需,也发自于厚重的历史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山东深厚的人文资源是助推引才的最典型“软环境”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软环境是留住“人心”关键之一。如在鲁文化圈中,尊师重道传统源远流长,对于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消除了其心理层面的文化顾虑。而在齐文化圈中,革新风气更为兴盛,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氛围的调动。  

应该说,深厚的人文底蕴搭起了高层次人才在落地山东过程中的文化桥梁,在各人才工程的配套政策和人才服务中,山东特有的区域人文为诸多引才品牌赋予多样化人文气息。不论是省级层面的泰山人才工程、“齐鲁之约”海外引才工程,还是地市层面的“鸢都人才工程”、“牡丹人才工程”,浓郁的区域文化色彩,使得引才品牌更富有文化感召力,尤其对山东这样一个人才大省来说,让山东籍人才“回家”是山东引才品牌化最诗意的动机。  

随着山东迎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重大历史机遇,在人才支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山东各类引才工程必将释放出更大的品牌效能。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