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喜迎十九大,红色胶东行”活动启幕,近百名胶东子弟兵后代齐聚烟台。六天的时间里,他们将先后前往胶东革命纪念馆、胶东抗战第一枪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八路军挺进东北渡海出发地、抗大一分校第三支校旧址、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以及威海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等地,追寻父辈红色足迹,回味那一段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故事。
16日上午,坐落在烟台山东南麓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芝罘俱乐部迎来了新的客人——上百名胶东子弟兵后代。如今,这里是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的主体馆———胶东革命纪念馆,子弟兵后代们集聚于此,重忆父辈们经历过的峥嵘岁月。胶东革命纪念馆既见证了近代烟台开埠、中英《烟台条约》签约、中日《马关条约》换约的屈辱,也亲历了现代“烟台解放”“阻止美军登陆”“杨禄奎事件”等洗刷屈辱、扬眉吐气的重大事件。纪念馆里,有一张中共胶东区委成立时9位成员的合影,殊不知,其中6位的后代也参加了这次“红色胶东行”,看着父辈年轻时的容颜,不少人潸然泪下。
高锦纯是中共胶东区委成员之一,他的儿子,已年过七旬的高治华专程从兰州赶来,只是为了看看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想告诉我的父亲,你用生命保护的地方,现在发展的很快,风景也很美,人们的生活也很幸福。”高治华还说,没想到胶东大地有这么多感人的英雄事迹,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1938年2月13日,20多个年轻共产党员和战士,面对着突然来袭、数倍于己的100多名日寇,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后代来到了这里,用心触摸那段血色历史。
张玉华老将军的儿子张建政一走进胶东抗战第一枪纪念馆,就被纪念馆内一张密布着138个弹孔的铁皮雨搭板吸引住,“以前只知道父亲参加过雷神庙战斗,今天第一次来到现场,真真切切感受到当时的战斗是有多么的激烈。”参观完纪念馆,他们还捐赠了宝贵的红色史料,为胶东红色文化填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江苏无锡的冯艺捐赠了一份1947年2月19日的《东北日报》,里面一篇“以少胜多创造范例,战斗英雄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摧毁匪巢,贼匪全部落网”的消息显得弥足珍贵。看着当年的报道,大家仿佛穿越到林海雪原,感受杨子荣“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胸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危亡,胶东共产党人践行了信仰,信仰成就了英雄。和平年代,共产党人的后代不辱使命不忘初心,跟随着祖辈的足迹继续向前进!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