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摄影家协会主席、聊城老照片博物馆馆长林虎(右)。
拍摄于民国时期的阳谷街景。
1980年百货大楼前的物资交流大会盛况。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帆) 15日,本报“逛遍博物馆”直播栏目继续将镜头对准古城区内的博物馆,本次直播聊城晚报云直播团队走进聊城老照片博物馆,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直播,通过500余幅反映聊城不同时期的老照片,向观众展示了聊城150余年的发展历程。
聊城老照片博物馆坐落于古城西北角楼,共上、下两层,面积近2000平方米,201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据聊城摄影家协会主席、聊城老照片博物馆馆长林虎介绍,在当初古城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老照片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的大力支持,“设立老照片博物馆的初衷,是想记录下聊城发展变迁的历史,同时为聊城人提供一个回忆童年、回忆聊城变迁的公益场所”。据了解,聊城老照片博物馆共分“清末民初”“艰辛历程”“激情年代”“蹉跎岁月”“改革春潮”“江北水城”6个部分,500多张照片,从清末民初开始,分别以不同历史年代的风土人情、事件人物为主线,勾勒出不同时期特定场景下的精彩瞬间。
在展出的这些照片中,不乏在国内也属珍贵的影像资料。“这张照片拍摄于1865年之前,是当时聊城的第一张照片,内容是聊城名门望族傅氏家族的一张合影。”林虎介绍,西方照相技术于19世纪30年代出现,传到中国是在1855年前后,这张照片距此不过10年,十分珍贵。事实上,在“清末民初”主题部分,展出的照片几乎都是傅家的合影。“一是由于当时摄影成本较高,不是什么人都能照得起相,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作为思想开明的大家族,傅家对于先进事物的接纳程度。”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张照片是傅家从中国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请摄影师来聊城拍摄的合影,意义非凡。“想想看,在当时还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请摄影师从北京专程来家里拍照,足以看出傅氏名门望族的实力。”林虎说,“当时的摄影是作为一个职业存在的,并且你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拍摄的照片,装帧十分考究,具有美感。”
这一时期,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来到聊城传教,三年内在阳谷、东阿、寿张等地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当时名胜古迹、婚丧嫁娶、生产生活等场景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聊城的风土人情,让人感慨。“比如这张拍摄于民国时期的阳谷街景,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生活已经比较富足,街道两旁架起了电线,街道干净整洁,骑自行车的人衣着讲究,皮鞋擦得锃亮,精气神儿十足。”林虎介绍。
在第二部分“艰辛历程”中,主要展示的则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涌现出的仁人志士,比如范筑先、张自忠等。“这是我大伯金方昌烈士的照片,他一生就留下了这一张照片,是他在14岁中学毕业时拍摄的,今天恰巧是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日子,在今天看到这张图片也让我十分感慨。”林虎说。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每一部分的主题展出中,几乎都会有一张从楼东大街方向拍摄的光岳楼图片——从1925年、1937年楼东大街两旁商肆林立、行人如织的情形,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店铺关张、不见行人的萧瑟景象,再到20世纪、21世纪楼东大街祥和、安宁的气氛,伴随着这些珍贵图片中的故事,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切身感受到聊城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除了照片,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很多老式相机和胶卷、底片,以及林虎自己收藏的几张成像依然完整的珍贵玻璃底片。不仅如此,博物馆还辟出空间,设立了一个与观者互动的区域:一个旧时拍照的铜人像前,是一张放大到一面墙的老照片以及一辆人力车。林虎笑着说:“这张照片就是威廉·史密斯拍摄的,在它的前面来一张照片,仿佛是来了一场‘穿越’之旅。”
“如今展览的近500张照片,只是我收藏的照片中很小的一部分,下一步,我们依然会按照公办民助的形式,不断丰富展出的照片。”林虎说。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