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7聊城革命老区媒体行活动正式启动,媒体采风团先后到范筑先纪念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莘县苏村阻击战烈士陵园、马本斋烈士陵园采风,踏上红色之旅,仿佛重新回到了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
2017聊城革命老区媒体行采风团合影
鲁网6月13日讯(记者 王国栋 庞孝君)今天,2017聊城革命老区媒体行活动正式启动,媒体采风团先后到范筑先纪念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莘县苏村阻击战烈士陵园、马本斋烈士陵园采风,踏上红色之旅,仿佛重新回到了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
范筑先纪念馆里缅怀一门忠烈
山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冯俊良和采风团记者一同参观范筑先纪念馆
今天上午,2017聊城革命老区媒体行启动仪式在聊城举行。启动仪式结束后,来自各新闻单位的30余名采风团记者迎着朝阳到达本次媒体行的第一站,坐落于古城中心光岳楼北大街路的范筑先烈士纪念馆。
据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为1988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而修建,馆内设施主要有展厅和纪念碑。 1937年“七七”事变后,范筑先出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员,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武装,保家卫国。
范筑先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全国通电
10月下旬,日军进犯黄河北岸,时仁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电令范筑先撤退,他断然拒绝,并在聊城主持部下开会,通过了给全国抗战军民的通电,被全国各大报转载。通电中说:“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
1938年3月,徐州会战期间,范筑先为阻止日军南下,率抗日部队两次攻入日军据守的范县,后又攻克濮县,歼灭许多日军。虽已年近花甲,但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
聊城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刘继孟告诉鲁网记者,范筑先的次子,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长范树民在济南战役中光荣殉国。为表示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范筑先把年仅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挺进大队队长,并先后将长子、长女、三女儿都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表现了忠于民族,誓死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
1938年11月,日军调集大批部队将其所部七百余人包围在聊城。他率部应战,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终因敌众我寡,城门被日军攻破。在日军的巷战中,范筑先身受重伤,壮烈殉国,
一座四合院“指挥”千军万马强渡黄河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作战室复原模型
下午两点,采风团大巴车驶入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沿途可见赵王河在村东蜿蜒而过,一条南北街道穿过村庄,其中一座与众不同的青砖四合院便是“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四合院,成为刘邓首长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强渡黄河的战略要地。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负责人孟秀娟向采风团记者讲述战争故事。
“阳谷县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是鲁西地区的革命摇篮。”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负责人孟秀娟告诉鲁网记者。
据孟秀娟介绍,刘邓大军在蒋家庄设立指挥部时,当时的村长蒋广立与一墙之隔的邻居孔月仙商议,将指挥部设立在她家,以便照应,孔月仙高兴地应允并腾出来上房,准备让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居住,二人坚决推辞。孔月仙说,厢房比较脏乱,而且夏天非常热。刘伯承则开玩笑地说:脏乱打扫一下就行了,至于天热嘛,我们早就从牛魔王那里借来了芭蕉扇。轻轻一扇,那热气就全跑了!最终,刘伯承、邓小平分别居住在东西厢房,孔月仙一家则居住在上房。
采风团记者参观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
房东孔月仙的二儿子蒋景良至今健在,并接受了告诉鲁网记者采访,他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经常在这一带低空飞行搜索,从早到晚,(敌人的)飞机时不时地就飞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两位首长指挥了12万大军强渡黄河,感谢共产党,我们才过上了幸福生活。”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首长一声令下,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在位山至临濮集300余华里的战线上开始强渡黄河。我军冒着枪林弹雨,仅用一天两夜一举突破号称能抵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直到今天,一提起“沙河崖”,村民们还会回忆刘邓首长在这里运筹帷幄的日子。
苏村阻击战 奏响一曲英雄壮歌
莘县苏村阻击战烈士陵园内矗立的纪念碑
下午4点,采风团记者来到莘县苏村阻击战烈士陵园,据莘县苏村阻击战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介绍,苏村阻击战这次战斗的规模不大,参战的人数也没有那么多,但是作为一场阻击战,它成为了八路军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前提。正是有了鲁西抗日根据地,抗战八年当中,鲁西莘县西部的人民没有给日本鬼子交过一颗粮食,没有出过一个壮丁。
鲁网记者获悉,当时,八路军第115师教导3旅为了掩护军区、行署机关安全转移,旅长杨勇及政委苏振华命令特务三营的营部及第九和第十两个连队组成对日军的阻击部队,在今山东莘县苏村对敌施行阻击,以掩护党政机关及其他部队的转移。
采风团记者参观莘县苏村阻击战烈士纪念馆
在陵园内的纪念馆中,记者发现展柜上陈列着一则1941年1月19日的《大众日报》的报道:“十八日我两个连与敌战于朝城以西,被敌汽车八十辆、坦克七辆、飞机六架包围于苏村,敌以飞机轰炸,坦克冲锋。苦战一日,两次突围未果,被敌攻陷,我固守于两房舍,敌即大量使用毒瓦斯,除毒弹放射外,并于坦克上亦发射瓦斯筒,该部自营长教导员以下全部牺牲。”这则报道向人们讲述了一场壮烈的战斗:苏村阻击战从清晨打到黄昏,打得艰苦而悲壮。我特三营126人英勇牺牲,仅8人生还。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击了十倍于己的日军的陆空联合进攻,毙敌400余人,伤敌无数。在战斗中,一名身负重伤的连长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一名排长身负重伤不能行走,将一束手榴弹掖在腰间,在牺牲的同时炸毁了敌人的坦克;一位小号手,为鼓舞我部斗志,避免被鬼子击中,平躺在房顶上吹号,在身负重伤后,用尽平生的力气,吹响了向敌进军的最后绝响……
此战从当日的清晨时分一直打到黄昏,特三营战士以四个排一百余人的兵力,摧毁了敌人的合围,击垮了数倍于已的敌人陆空联合攻击,击毙日军四百多人,完成了军区机关交给的阻击任务,保障了军区及党政机关的安全转移,为抗日战争写下了光辉而又灿烂的一页。
马本斋,壮志难移,两代英雄
下午5点,采风团记者来到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的马本斋烈士陵园。据刘继孟介绍,抗日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回族,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67岁的守墓老人蔡恩坤向采风团记者讲述碑文的由来典故
今年67岁的蔡恩坤老人是张鲁镇韩庄村人士,他退伍后已在马本斋烈士陵园守墓32年。“我打小听着马司令(马本斋)的故事长大的,当兵也是受马司令的影响,退伍后马司令的陵园修缮,我觉得给他守墓不丢人,值。”蔡恩坤在接受鲁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他介绍, 1942年,日寇在冀中平原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回民支队遭受重大损失。为保存这支少数民族抗战力量,上级决定回民支队实行战略转移,考虑到鲁西北缺乏主力部队的现实,军区决定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兼任鲁西北军分区司令员。
1941年8月4日深夜,鬼子将马本斋母亲抓走,并给马本斋写了劝降书。当战士们表示要进行解救时,马本斋劝大家:救是应该救的,可是目前战斗任务紧,不能为救自己的母亲而影响部队战斗的任务。与此同时,马母与日寇进行了绝食斗争,7天7夜不进一粒米,最终于1941年9月2日为国捐躯。马本斋愤怒挥笔:“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蔡恩坤老人接受采风团媒体记者们的采访
“回民支队在莘县仅仅待了一年,可就这短短一年时间,回民支队遏制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蚕食进攻,扩大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蔡恩坤说。
马本斋对大家一视同仁。打硬仗的时候,总是让自己的亲人冲在最前面。一次,回民支队的一支队伍在滑营驻扎时被日伪军包围,马本斋就派自己的弟弟带人去解围。第一次解围没成功,弟弟回来汇报,马本斋当时就一鞭子抽在弟弟的脸上,说“再救不回来,就要你脑袋”。弟弟带着队伍又去了,这一次终于把被围的战士救了出来。但马本斋这一鞭子却将自己弟弟的一只眼睛给打瞎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当时,不足300万人的聊城就有几十万人拿起武器,同敌人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全市仅在册的著名抗日烈士就达4525人。
国家民政部2014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中,籍贯是聊城和原籍虽非聊城但牺牲在聊城的就有12名;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600名抗日英烈中,聊城籍、外籍牺牲在聊城及曾在聊城工作战斗过的就有29名,同时公布的全国7个抗日英烈群体中,就有聊城市苏村阻击战英雄群体。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成为解放全中国的可靠大后方,先后有17万翻身农民参加解放军,有6325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