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一村庄成红色影视基地,村民做群演日赚40
2017-06-13 10:04:00  来源:央视网  作者:

4月的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开始渐渐显露出星星点点的绿色,弥漫在一排排破旧的石头房间。导演们的一声声急促叫喊,打破着山村的宁静,也打破着山村的贫穷。

村民刘乃秀是拍摄现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群众演员,然而在她的身上,讲述着一个山区村民依靠演出产业带动脱贫的故事。

 

刘乃秀 (右一) 穿上戏服准备拍戏。

 

没有戏拍的时候, 刘乃秀就坐在地上, 跟同村的群众演员聊天。

62岁老太家门口

演上抗日戏

“乡亲们快跑吧!鬼子来了!”听到邻居的呼喊,一身布衣的刘乃秀在“儿子”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地从院子里跑出来,口中着急地喊着:“儿子,我们快跑!”从村口的土台阶上奔跑下去,在弥漫的硝烟中,从村口消失。

刘乃秀小心翼翼地躲在墙边,直到听见“好……过!大家辛苦!”才从村口慢慢走出,一级一级地在台阶上迈着步子,大口喘着粗气。

这是《一马三司令》的拍摄现场。脱下了戏服,刘乃秀一天的拍摄任务结束,她的身份从一名群众演员,变回了常山庄村一名普通的村民。

刘乃秀今年62岁了,一整天的拍摄下来,她的劲头仍然很足,因为每拍完一天,就能赚到40块钱。这个月已经拍了十几天,能赚四五百块。

在刘乃秀拍摄的基地,到处是破损的房屋,被熏得发黑,营造出了战争的气息。屋子因为山地的高低起伏而不规则地错落着,房屋之间需要攀爬山路才能抵达,到处是裸露的石头。“以前我们村就在这里,这几年没怎么变。”刘乃秀呵呵地笑着。

路过一个破旧的院子,墙上还贴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院子里,石头垒砌的两间小屋又黑又窄,

刘乃秀说,这是她曾经住过的地方,就是这两间小屋,当年满满当当住了刘乃秀一家5口人。“现在,我住的是二层小楼,光院子就比这里大。”

她比划着,仰头笑了起来,她说,她生活的改变,是从一部电视剧开始的。

挑水、种地

都要翻山越岭

2008年,《沂蒙》剧组来到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打破了刘乃秀平静的生活。

打记事起,这座山村就是刘乃秀的全部。起伏的山路,阻断了跟外面的联系,村民们都是世代在这个山村里住着。“外面的人不好进,我们也不好出,出去赶集,一大早就翻下山,晚上黑了天才回来,一步步爬着把东西拿上来,怪折腾。”刘乃秀索性就不下山,在村里一呆就是几年。

与外界的隔阂,让种地成为刘乃秀一家主要的生活来源。“山里的土地跟平地上不一样,得到处找地种,那时候种两块地,还要翻一座山。”刘乃秀和村民们的耕地在对面的大山上,每天天不亮就要起,走十几里山路挑肥打水。

一年的收成,仅够刘乃秀夫妻和三个孩子生活,有一年碰到收成不好,家里断了粮,刘乃秀就把饭菜给孩子们吃,自己和老伴去挖野菜,啃地瓜皮。

山区的贫困,让村里的孩子们都离开了家,刘乃秀和其他妇女老人只能在村子里留守。

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人,对大家说,剧组到村里拍戏,正在找群众演员,想去的赶紧报名。

村里来了“大明星”

还能一起演戏

刘乃秀一听能赚钱,马上就报了名,第二天一大早等在村口。大多数情况下,刘乃秀穿好粗布衣服,站在一边看着来往的演员,就赚到了钱。这让她尝到了甜头。

刘乃秀记得,那时候村里的老人和妇女们都跑出来做群众演员,白天村里基本都空了,有时候刘乃秀和老伴都在村里拍戏。两个月下来,刘乃秀就赚到了1000多块。“我种上大半年的地都没这么多钱啊。”

后来刘乃秀从电视上得知,她拍的这部戏叫《沂蒙》,在她觉得有了赚钱门路的同时,沂南县也从中看到了契机,以常山庄村为核心,以实践“沂蒙精神”为主线,建设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和沂蒙红嫂纪念馆为主要载体的“沂蒙红嫂文化旅游产业园”,通过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改变长期以来以资金、物资简单化输血式的临时救助扶贫方式。

《红嫂》《斗牛》《铁道飞虎》……几年下来,刘乃秀见证着220多部影视剧在村子里拍摄,而刘乃秀每场戏都抢着参加,久而久之,她手头逐渐宽裕的同时,也成了村里的“老明星”。

身边的邻居们

都有了“工作岗位”

但是仅仅靠当群众演员,刘乃秀并没有摆脱贫困户的身份。有的时候,刘乃秀一个月只干了五天的群众演员,这完全无法支撑刘乃秀和老伴的生活。大部分时间,她仍然像从前一样,翻山越岭地去山上种地。

2014年,在全省第一次精准识别贫困户时,刘乃秀和老伴被纳入贫困户的范畴。对于贫困户来说,如果要实现脱贫,固定的收益至关重要。

让刘乃秀没想到的是,她住的憋屈屋子,竟然给她带来了增收。随着影视基地的开发建设,常山庄村900亩土地要用于影视基地开发建设,涉及156户贫困户的367亩土地,其中就包括刘乃秀一家的四亩地。而这每年每亩地能让她增收1000元。

刘乃秀那个用石头垒砌的小家,就被用作影视基地,她和老伴跟着全村人从山区搬到了村南一公里的二层小楼。

刘乃秀觉得,自己逐渐向一个“正常人”靠拢着,不再是山区里那个闭塞、落后于社会的村民。她发现,身边的邻居们也都有了“工作岗位”。依托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和沂蒙红嫂纪念馆,安置贫困人口干保安、做保洁、干建筑零工或当群众演员就业287人,月收入可达1000-2000元;全村还有32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宾馆、饭店、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年户均增收2万元。

刘乃秀和老伴也在2015年实现了脱贫。

按照自己的兴趣

去做一个群众演员

今年,刘乃秀关掉了社区的超市。每天继续和村里的人一起,到基地当群众演员。刘乃秀说,她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了活干以后,整个人拴住了,也没时间去当群众演员,可是我真是想去啊。”刘乃秀说,“经常有姊妹们叫我去基地,说周迅来了,陈小艺来了,把我急得不行了。”刘乃秀算计着,老伴每月干保洁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每年家里就能收入1万多块,完全够两个人生活。于是刘乃秀打定了主意,想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当一个群众演员。”

从一份贴补家用的收入,到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个群众演员,却承载了刘乃秀脱贫的故事。她现在也在努力做一个“城里人”,垃圾不再随随便便丢在村里,学会用煤气、暖气生活。

刘乃秀觉得,一个基地带来的不光是收入的增加,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希望。

2016年,常山庄村的村民们实现了全部脱贫。在基地的辐射范围内,马牧池乡新立村、岸堤镇万佛山村、岸堤镇大峪庄村等也依靠着旅游业的带动,惠及700多户,1000多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脱贫增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玮)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