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山东青年厉害了!打破垄断 一年为国家省6亿
2017-05-05 17:39:01  来源:央视网  作者:

5月4日,山东省国资委团委在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省管企业庆“五四”青年才俊“创新创优创业”事迹报告会。27家省管企业包括二级企业的青年职工代表,共约300人参加会议。报告会上,来自省管企业不同行业的8位青年代表用亲身经历,阐述了他们对“创新创优创业”的理解。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时民说,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当过客、看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

莱钢侯继鹏:

长达半年跟踪实验

延长设备寿命近一倍

侯继鹏是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焦化厂运焦车间副主任,从业九年,已经在管带机设备维护上成长为专业型技术人才。

管带机是物料输送领域一种新兴的大型物料输送设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大规模物料输送领域。不过这种设备单机规模大、空间布置复杂,加上使用年限短缺少经验,设备的运行维护一直是一项巨大的难题。

在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焦化厂就有4条这样的管带机,总长度17000余米,承担着整个莱钢85%以上的焦炭输送任务,被誉为莱钢的“输焦生命线”,而这4条管带机设备多年来都归一人管理,那就是侯继鹏。“刚刚接触管带机设备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整个车间都有一种悲观压抑的气氛。”为了解决问题,侯继鹏经常沿设备一走就是十公里,别人穿两年的劳保鞋,他硬是穿了两个月就把鞋底磨穿了。

侯继鹏(左二)在巡线。 省国资委供图

自2009年接触管带机设备以来,他扎根现场认真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查资料、找老师,身边的老师不懂了就去外面找老师、到网上找老师。一来二去,国内外许多钢丝带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管带机设计人员、管带机用户都成了他的朋友。

侯继鹏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他的持之以恒,踏实钻研。针对管带机用钢丝带使用到后期出现老化,出现“爆口”或“缩管”的问题,他几乎和国内所有的钢丝带生产厂家进行了交流,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最后他硬是拉着国内一家钢丝带生产商做起了长达半年的“钢丝带刚性均衡性”跟踪实验,最终通过实验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他的努力下,焦化厂第一代输焦管式带使用寿命分别达到7.5年、8年、9年,大大超出同行业输焦管式带3-5年的使用寿命;仅此一项就给企业节约备件费用一千余万元,相应成果获得省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

潍柴秦涛:

打破国外垄断

一年为国家节省6亿多

秦涛是山东重工集团潍柴发动机技术研究院自主ECU开发项目负责人,就是他所带领的团队,打破了内燃机电控神话。所谓ECU,秦涛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了一番,其实ECU是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简称,如果把发动机比喻成整车的心脏,那么ECU就是控制这颗心脏的神经系统,它通过电子信号控制发动机的一举一动。在汽车工业进入电控时代的今天,如果没有ECU,汽车将寸步难行。

不过,这么核心的一个零部件却长期由国外供应商垄断,一套ECU电控系统集成打包出售,单价超过3万元,接近柴油机总价格的30%,国外垄断供应商攫取了高额利润。潍柴,乃至整个中国内燃机行业,都被死死卡住了脖子。

为此,潍柴成立了一支年轻的团队,由80余名成员构成,全部为80后,其中博士3人,硕士62人,平均年龄32岁,典型的“高知青”。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目前项目团队共申请发明专利15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4项。现在潍柴的发动机电控系统全部由秦涛的团队自主开发,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可靠性和功能完备性已经完全优于国外企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一套电控系统硬件价格硬是降到了不足三千元,由三万元到三千元,仅此一项,潍柴每年就可以为国家节省资金6亿多元。

为了能做好整车匹配,开发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工程师需要现场24小时待命。秦涛在报告中提到,有一次在车间见到团队中的工程师张硕时,首先看到的是他那双露着脚指头的运动鞋,连脚后跟和脚掌也都磨透了。工程师连买双鞋的时间都没有,“有买鞋的时间还不如休息休息”。实验车型跟着排产计划走,啥时候上线工程师就要啥时候到,整车线一千多米,从线头装线束到线尾刷数据,都得全程盯,一天十多个来回,天天万米跑。张硕一人在生产线上坚守了七天七夜,直到第50辆实验车顺利下线,累得一头倒在地上,足足睡了两天才缓过劲来。

山能临矿刘辉:

不去研究所下煤矿

实现科技创效2000余万

在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王楼煤矿,有一个特殊的采煤队,一支大学生采煤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现在大学生采煤队成员已经有52名,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44人。队长刘辉提到,自成立以来,不仅创造了全矿日产5000吨的高产纪录,设备完好率达100%,更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纪录。

2012年刘辉毕业后正式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毕业时,刘辉也有机会去科研院所,甚至去高校任教,但刘辉不想让自己七年所学的采矿技术“躺在实验室里”“写在证书上”,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去煤矿。2015年6月,大学生采煤队接手七采区的27302工作面,埋深到了-1200m。这个深部工作面,温度高,即使到了冬天,井上零下十几度,在井下依然是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干活,更不用提六七月份了。同时,-1200m的厚煤层工作面回采,还面临着高温、应力集中、冲击地压威胁等困难。有时为了获取一个数据,采煤队连续多天呆在井下15个小时以上。遇到特殊情况,夜班上来睡上三四个小时接着上中班,上来井次日凌晨3点多休息会,早晨6点多接着上早班。

通过不断努力,采煤队成功打造出矿井首个“百万吨工作面”,助推了大学生采煤队由“品牌”向“王牌”目标的跨越。大学生采煤队成立6年,团队成员由39名发展到52名,相继攻克了井下高温高湿、沿空留巷、工作面过断层、工作面调斜等生产技术难题,实现科技创效达2000余万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玉岩 实习生 宋玉洁)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