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战场文物——一封家书。捐献人马风威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78年前,马风威的爷爷马聚三在台儿庄战场上写给母亲一封家书,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献给母亲的诗”。
马聚三,1907年出生在河南巩义市米河镇一个富裕家庭,哥哥叫马光吾,兄弟俩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老辈人讲,马聚三英俊威武,从小就练武,有一身好功夫,据说一拳能把碗口粗的树打断。后来,马聚三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出家门当兵去了。因为有文化,又练过武术,所以当兵不久,部队就保送他上了军校。
马聚三当兵后,应该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曾回家探亲一次。母亲劝他说:“外边太乱了,你父亲年龄也大了,你还是回来继承祖业吧。”可是马聚三说:“现在国家山河破碎,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凡是有血性的人都不愿当亡国奴。更何况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更不能苟且偷生。”他还劝父亲把家里的地卖掉,否则会招来祸患。
马聚三这次探家返回部队后,就踏上了抗日战场,一直没有回家。从此杳无音信,是死是活,下落不明。
1996年,马聚三老家村里的老中医马坦平翻盖房子时,挖出一个封口的坛子。马坦平想:这里面可能是金银财宝,我们不能动。他连忙把坛子抱到了马风威家里。因为在解放前,这块地是马风威祖上的牲口棚所在地。所以,马坦平这算是物归原主。
马风威打开坛子,发现里面并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一封家书和一枚军队胸章。家书已经泛黄,残缺不全,内容是“献给母亲的诗”:
母亲,
我也曾想安逸地过我的一生,
我也曾想不踏进革命的危境。
可是,
在风凄露凝的清晨,
风清月白的黄昏,
我决不应忘了我所负的使命……
母亲,
与其在钢枪白刃下受辱偷生,
真不如在激烈战争中杀身成仁。
落叶声声,
打动了我的心灵,
我劳苦功高的母亲……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慈母思念之情的诗,也是一首向母亲表白自己志向的诗。马风威明白了,这是爷爷马聚三的东西。可是谁埋在这里的呢?爷爷是战死了?还是去了台湾?
后来,村里的老人马慧寅悄悄告诉马风威:“我年轻时候和你大爷爷马光吾是好朋友,他去世前告诉我,你爷爷是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你爷爷牺牲后,马光吾代替家人领取了遗物,不忍心让你祖爷爷、祖奶奶和你奶奶伤心,就把马聚三牺牲的事一直埋藏在心里。他把这些遗物装在一个坛子里,封好后埋在了你家牲口棚的地下。”
马风威为了证实爷爷是在台儿庄战役牺牲的,到档案馆、图书馆查了好多资料,但是都没有查到。转眼到了2016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78周年纪念活动在台儿庄举办,很多参战将士的后代齐聚一堂。不死心的马风威也赶来到处打听,但是都没有结果。正在他失望之时,遇到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先生。他就把爷爷的名字告诉了丘智贤,委托他在台湾查查档案,看能不能查到。丘智贤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丘智贤回到台湾后,查阅了好多档案资料,终于在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找到了答案。丘智贤先生在J7-57号的牌位上面看到了马聚三的名字,上面写道:马聚三烈士因作战阵亡于民国27年(1938年)6月1日,1977年3月入祀。根据规定,将军级别的牺牲者,有单人牌位供奉;校尉级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士官、士兵则以集体名册藏置在箱子里,每箱有一万个人的名单。马风威的爷爷马聚三是在100个人合用牌位上的,应该是校尉级军官。2016年5月5日,丘智贤给马风威发来“马聚三烈士入祀资料”的邮件,被埋藏78年的秘密揭开了谜底。
笔者查阅了国民革命军第27师参加抗战的经历,梳理出马聚三参加抗战和牺牲的过程:马聚三加入的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后改为第2集团军)第27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马聚三跟随第27师在琉璃河、良乡等地区抗击日军。1938年3月,27师奉命开往徐州东北的台儿庄右翼布防,参加台儿庄战役,4月8日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5月,日军集结重兵分六路迂回包围徐州,企图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和第五战区察觉了日军的企图,决定分五路突围,实行战略转移。这时,27师受命驻守徐州西北九里山附近,与30师一起负责掩护友军撤退。5月19日,敌步骑炮兵附战车数十辆,在空军配合下猛攻27师和30师阵地,两师官兵与日军浴血奋战,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据《第2集团军参加鲁南台儿庄一带作战战报》载:“官兵皆深明大义……虽孤军重围,仍极力苦撑,阵线屹然未动。”至下午5时,待徐州周围的中国军队全部撤离,27师在师长黄樵松的率领下冲出日军重围,24日到达淮阳附近。“后沿途屡遭敌人追击,损失奇重”。马聚三应该在此时壮烈殉国,时年31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